内容
肿瘤电场治疗(TTFields)自2011年起陆续获得FDA批准,用于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(GBM)、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恶性胸膜间皮瘤(MPM)等适应症。此外,电场治疗联合“T+A”方案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也获得了批准。HEPANOVA 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,对于完成12周电场治疗的患者,客观缓解率(ORR)为18%,疾病控制率(DCR)达91%。电场治疗在实体肿瘤的多个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,包括非小细胞肺癌、胰腺癌、乳腺癌等。这些进展表明,肿瘤电场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肿瘤电场治疗(TTFields)作为一种创新的癌症治疗手段,除了其经典的抗有丝分裂效应外,近年来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发现,进一步拓展了其抗癌效应的边界。
(1)TTFields对DNA损伤反应的影响表现在能够延缓放射线诱导的DNA损伤修复,增强有丝分裂损伤并降低肿瘤细胞系的存活率。
(2)TTFields对自噬的影响是通过调节PI3K/Akt/mTOR信号通路来介导自噬的激活。
(3)在抗肿瘤免疫方面,TTFields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分泌活性氧、一氧化氮和趋炎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,吞噬癌细胞。同时,TTFields还能通过树突状细胞的聚集和成熟促进免疫原性细胞死亡,最终导致CD4+和CD8+ T细胞在肿瘤部位的聚集。此外,将TTFields与PD-1药物相结合,可增强PD-L1在浸润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的表达,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。
(4)TTFields还能抑制癌细胞的迁移,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蛋白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性。同时,TTFields还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产生VEGF和HIF-1α限制新血管形成,从而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。
(5)TTFields通过改变细胞膜上孔的数量和大小,改变细胞膜通透性,潜在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。肿瘤电场治疗(TTFields)自2011年起陆续获得FDA批准,用于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(GBM)、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恶性胸膜间皮瘤(MPM)等适应症。此外,电场治疗联合“T+A”方案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也获得了批准。HEPANOVA 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,对于完成12周电场治疗的患者,客观缓解率(ORR)为18%,疾病控制率(DCR)达91%。电场治疗在实体肿瘤的多个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,包括非小细胞肺癌、胰腺癌、乳腺癌等。这些进展表明,肿瘤电场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电场治疗是如何产生抗肿瘤机制?
01 物理机制:肿瘤电场治疗(TTFields)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:一是干扰肿瘤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微管蛋白和微管二聚体等有极分子,使其在交变电场中发生偏转,导致分子电矩转向外电场方向排列,产生取向极化现象。二是当交变电场不均匀时,偶极子电矩两端所受电场力不等,产生平移运动,导致微粒向更高电场强度的方向移动,称为阳性介电电泳。在非分裂期细胞中,细胞内部电场均匀,偶极子不发生介电电泳。而在分裂期细胞中,细胞内部电场不均匀,偶极子受到的电场合力将拉动细胞器进行阳性介电电泳运动,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。
02 生物机制 :肿瘤细胞以其迅猛的分裂能力和不受控制的增殖特性,成为癌症治疗的主要靶标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,纺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,它依靠微管蛋白二聚体有序排列,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。然而,在肿瘤细胞分裂的早期阶段,细胞内部的电场是均衡的,微管蛋白二聚体在这种电场中的受力平衡,不会发生移动,导致纺锤体无法形成,染色体也无法正常分离。
当细胞进入分裂末期,细胞颈部的电场强度增强,使得细胞器发生阳性介电电泳,向细胞颈部集中,破坏细胞结构。这种电场干扰导致肿瘤细胞无法完成正常分裂,最终导致细胞死亡。
TTFields治疗不仅对抗胶质瘤有效,还被发现对多种实体瘤如乳腺癌、肺癌、胰腺癌和卵巢癌有潜在的治疗效果。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,如影响微管蛋白和隔膜蛋白的形成,以及对其效果影响因素如电场频率、强度和治疗时间的深入了解,TTFields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被看好。此外,TTFields与化疗、免疫治疗等其他疗法的联合使用也在研究中显示出积极效果,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。


|